特高压——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近期,围绕区域高温限电事件,特高压领域重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1891年,在德国Lauffen电厂安装了世界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从Lauffen电厂到法兰克福的输电电压等级达到了13.8kV, 从而开启了高压输电时代。国外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起步早,但商业化应用尚未取得大规模突破。
特高压有何优势?
相比高压与超高压输电,特高压优点较为突出:1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送功率约为500kV输电线路5倍;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能力是500kV输电线路的4倍。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1000 kV特高压交流和1100kV特高压直流的输电距离分别是500 kV输电线路的4倍和5倍, 而线路损耗只有500kV线路的25%。输送同样的功率,采用1000kV线路输电与500kV的线路相比,单位容量线路走廊占地减小30%,可节省60%的土地资源。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且能源分布非常不均衡,目前我国的光伏和陆上风电基地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而高负荷用电地区又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所以需要将西部的电力资源调到东部地区,特高压跨区输电,就实现了这一目标,有了特高压,未来特高压跨区输电的范围将更大。
特高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是领先世界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链齐全。
高层会议上也多次强调“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十四五”期间,特高压将迎来新一轮加速建设期。
我国特高压工程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投资建设。“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涉及线路3万余公里,总投资3800亿元,较“十三五”特高压投资2800亿元大幅增长35.7%;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家电网完成电网投资2364亿元,同比增长19%,目前在建项目总投资8832亿元,到年底前再完成近3000亿元投资,届时在建项目总投资有望创历史新高,达到1.3万亿元。
南方电网电网建设将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其中,南方电网将配电网建设列入“十四五”工作重点,规划投资达到3,200亿元,规划投资占比将近总投资的一半,行业成长空间有望打开。
电源电网储备重大项目落地,具备双重效用:一方面,特高压与大型泛基荷电源建设是保障能源安全,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复合型能源大基地+跨区域 电力外输通道”的模式是新型电力系统在大电网架构下的重要实施路径,在风光大基地滚动推出的背景下,加速配套电网外输通道(特高压)的需求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参与调配的灵活性改造火电机组、新增核电及水电等清洁大电源、调峰储能电站在考虑建设周期的情况下亦需加速投放,以支撑区域电力系统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特高压与大型电源项目可以有效拉动产业链投资,且部分项目储备论证周期较长。特高压直流工程平均静态投资规模约200-300亿元,特高压交流工程平均静态投资规模约50-120亿元,核电站、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电站均具备较大静态投资规模;国家电网曾披露特高压投资与带动产业链投资规模比例约为1:2,上述重大项目若落地,对产业链上下游带动效能巨大。此外,以特高压为例,部分重大项目处于储备周期较长或加速论证状态,国家电网2020年开始推动金上水电外送、哈密-重庆、陇东-山东等特高压直流线路纳入电力规划,2021年进一步丰富成渝交流环网等工程,进入2022年以来结合 风光大基地建设规划,部分地方省份持续推出新线路并加速推进(如“宁电入湘”等),储备项目资源丰富。
中金公司认为,从政策角度出发,近期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等纷纷表态,明确特高压在清洁能源消纳、强化网架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下,基建作用也将凸显,特高压有望放量及提速。机构预计2022-2023年有望迎来第二轮核准高峰。“十四五”期间有望核准开工“8交10直”,随着大基地外送消纳等需求的催化,规划数量仍有进一步上行空间。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对特高压直流电运输需求增加,未来几年,将是特高压行业的黄金期。
特高压作为碳中和中电力远程输送的载体,在清洁能源消纳、强化网架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稳增长的经济环境中,基建可以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特高压均有望继续加速发展,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而且,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特高压的高速发展,会进一步加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