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将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8月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发展海洋经济列为十二项重点工作之一,请问省发展改革委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海林答: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要求,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中体现山东担当,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科学谋划,系统推进,狠抓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规划体系。省委、省政府印发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了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新思路,明确了下步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规划体系。今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三个十大”2022年行动计划,对包括现代海洋产业在内的重点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加快推动海洋产业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
二是谋划推动海洋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进行布局,着力形成以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近两年,省级层面集中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19个,总投资897.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3.9亿元。今年又新确定“国信2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13个引领性重大项目重点推进,总投资218.3亿元。
三是大力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从2019年至2022年,累计培育省级“雁阵形”现代海洋产业集群9个,领军企业8个,全面提升了现代海洋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连续2年开展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评选工作,对缴税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20个龙头企业累计予以7000万元资金支持,有力带动了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9处、占全国的39.3%。高起点规划海上风电,布局了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总规模3500万千瓦。截至目前,建成投产项目2个,并网发电60万千瓦,实现了山东海上风电“零突破”。
四是积极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人才。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示要求,我省创新开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采取“领军人才+产业项目+涉海企业”模式,面向海洋产业领域遴选领军人才团队,集中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培育一批涉海骨干企业,实现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了人才在海洋强省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已支持领军人才团队29个,累计拨付省级资助资金3.4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按照“走在前、开新局”的工作总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行动,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国际先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中宏网记者: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如何围绕贯彻落实“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郭怀芳答: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走在前、开新局”,着力抓好十二个方面,其中“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两项重要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科技厅将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持续优化海洋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经略海洋“走在前、开新局”贡献科技力量。主要举措有:
一是在打造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上走在前。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以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探索资源整合、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长远发展,启动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尽快实现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和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海洋强省乃至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二是在攻坚核心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聚焦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未来产业培育,在深远海设施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港口、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碳汇和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一批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的创新创业共同体,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瓶颈,完善创新链条,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海洋创新生态体系,赋能海洋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海洋人才高地上走在前。突出人才引领创新的战略地位,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青年科研才俊和高水平工程师,打造梯队合理、结构完善、富有活力、国际领先的高端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全方位推动海洋科技对外交流合作,着力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努力建设世界重要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是在坚持陆海统筹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规划布局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汇聚海洋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释放我省海洋科技潜能,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科技集聚区,形成陆海联动、区域协同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大众日报记者:
今年出台的《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响“山东海工”品牌,请问山东省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有哪些突出优势?下一步围绕打响“山东海工”品牌,山东省将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靖士宽答:
近年来,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呈现出高端化、多元化、系列化发展态势:一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优势持续提升。打造了“蓝鲸1号”“蓝鲸2号”“海洋石油119”“深海1号”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二是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迅速。“深蓝1号”“国信1号”等深远海养殖装备全国领先,“耕海1号”首创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海洋牧场模式,国内首个海上航天发射平台投入使用。三是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加速完善。主轴、发电机、铸件、塔筒、法兰、海缆等产业链环节优势持续提升。四是海洋科考装备加快发展。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装备投入使用,深海智能浮标、海洋核心传感器等取得突破。
下一步,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措施,打响“山东海工”品牌。一是重点瞄准三大领域,打造全国领先优势。聚焦超大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极地油气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矿产开发装备,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和养殖工船、漂浮式海上风机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核心传感器、智能水下机器人等海洋信息装备,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补偿政策,在科研专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造高端引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山东海工装备产品体系。二是突出三核引领,形成多点支撑合理布局。充分发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在总装建造、产业配套、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济南、淄博、东营、潍坊、济宁、日照等市配套支撑作用,推动区域协同联动,积极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内河船舶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并在特色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工作中给予重点支持,打造山东半岛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聚集区。三是大力实施“链长制”,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深入实施“链长制”,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良好合力,着力提升青岛北海造船、中集来福士等“链主”企业引领力和竞争力,在产业链上下游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链主”企业带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共同发展。组织省内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与钢铁企业建立应对钢铁价格波动的风险共担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
上一篇